Loading…
“Being”在日本哲学语境中的翻译及其对汉语哲学的启发
众所周知,“being”具有系词、同一性与“存在”等多种含义,而从这些含义引申出来的哲学争论,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.由于中西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,如何尽量准确地翻译这个词,也导致了汉语哲学界的相关争鸣.然而,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哲学词汇的构成多有日译之痕迹,汉语哲学界却鲜有对于日语哲学界对于“being”的日译实践的自觉讨论,这就使得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一直缺失了日语向度的学术参考.详细而言,虽然在井上哲次郎的时代,“being”并没有被翻译为“存在”,但将“being”翻译为“存在”的做法,却在日后慢慢成为日本翻译界的标准操作.而根据和辻哲郎的观点,将“being”翻译为...
Saved in:
Published in: | 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2019, Vol.61 (6), p.92-104 |
---|---|
Main Author: | |
Format: | Article |
Language: | Chinese |
Online Access: | Get full text |
Tags: |
Add Tag
No Tags, Be the first to tag this record!
|
Summary: | 众所周知,“being”具有系词、同一性与“存在”等多种含义,而从这些含义引申出来的哲学争论,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.由于中西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,如何尽量准确地翻译这个词,也导致了汉语哲学界的相关争鸣.然而,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哲学词汇的构成多有日译之痕迹,汉语哲学界却鲜有对于日语哲学界对于“being”的日译实践的自觉讨论,这就使得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一直缺失了日语向度的学术参考.详细而言,虽然在井上哲次郎的时代,“being”并没有被翻译为“存在”,但将“being”翻译为“存在”的做法,却在日后慢慢成为日本翻译界的标准操作.而根据和辻哲郎的观点,将“being”翻译为“存在”乃是不合适的,因为“存在”无法承担对主词进行临时性本质指派的功用,而这个功用对于西文中的“being”乃是非常重要的.在《伦理学》中,和辻哲郎本人主张对“存在”的东方语源意义进行深挖,以便开拓出一种与海德格尔的“基础存在论”旨趣有异的空间伦理学,而与此同时,他也没有特别纠结于如何日译“being”这个问题.而在《日本语与哲学问题》中,和辻哲郎则转而思考如何在悬置汉字文化之中心位置的前提下,从日语的假名表达方式中寻求翻译“being”.他最后找到的与“being”对应的概括性日语词汇乃是“ぁり”,即“ぁる”之古体,而“ぁる”的变体“がぁる”与“でぁる”则勉强可以对应西语中“being”中的不同变体.但即使如此,“ぁる”与“being”之间的对应关系依然是非常不严格的,因为有一部分与“being”有关的日语表达并不能被归到“ぁる”之下,而一部分与“ぁる”相关的日语表达式也很难在与“being”有关的西语表达式之中找到对应者.而与日语相比,汉语中甚至连一个像“ぁる”那样能够勉强覆盖“being”中大多数含义的字或词也没有(而王路先生主张用“是”来翻译“being”的做法,其实也是有问题的),因此,今天汉语翻译者必须自创新词来翻译“being”.譬如,“是存”就可以是一个备选的翻译方案. |
---|---|
ISSN: | 0257-0289 |
DOI: | 10.3969/j.issn.0257-0289.2019.06.012 |